木头易燃,一块混凝土却很难烧着,有人因此产生疑问,为何高楼也会着火,并且一烧就是整栋楼?
这与高楼的材料,楼内的构造等都有很大的关系,最大的元凶是一种曾引发多次惨烈火灾,但至今仍在使用的保温材料。
为何夺人性命无数,这种材料还不禁止?得从材料的使用说起。
燃烧的高楼
火不仅给了人们美味的熟食,还带来了驱散黑暗的光明,所以对火的崇拜,从历史最深处就已经开始。
但人与火的友谊并非根深蒂固,很多大灾大难,都是这位老朋友带来的。
根据《中国消防年鉴》的相关统计,我国的建筑物着火数量,从1997年的14.03万起,到2002年的25.83万起,足足增长了84%。
最严重的当属1998年,仅相隔一年,就比1997年多出了280%。
这些烧起来的建筑,不是农村土基木板房,而是一栋栋由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楼。
起火有三要素——可燃物、助燃物、火源。混凝土当然不易烧着,但大楼外面的防水层、保温层,大楼内部的各种家具、电器,这些都是可燃物。
除了可燃物,大火要肆无忌惮地烧起来,还需要充足的氧气,这一点,城市高楼比农村低矮房屋更容易满足。
在建造高楼前,通风换气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,因而一栋大楼拔地而起时,通风管道、电梯井就已经配套建成了。
这样的管道容易形成狭管效应,所谓狭管效应,是指气流从宽阔的地方,一下子挤入狭窄空间内,因空气质量堆积而导致流入速度加快。
所以,有了这些管道的加持,大量的空气就会急风般涌入,助长楼内火势。
当这层楼烧到一定程度,又会散发向上流动的热空气,形成热对流,热对流与火焰本身的热辐射配合猛攻,很快就能将一座高楼占领。
而这时,楼里艰难求生的遇难者,楼下仰头观望的人群,奋不顾身往里冲的消防员,都让这场火灾变得更引人注目。
只是事件的热度并不比大火的熄灭慢多少,除了事件亲历者,旁人讨论一段时间就会忘记,这时火又乘虚而入,重演着一场场悲剧。
危险的材料
2009年,正当一年喜庆的元宵佳节,中央电视台北配楼却是火光通天,刚上了保温层的高楼,烧得比烟花热烈,宛如一片炼狱。
2018年,位于郑州市的绿地原盛国际办公楼突发大火,火从外保温层起,不断扩散,直至吞没整栋大楼。
2023年,天津新天地大厦外墙保温层起火,一共出动了284名消防救援人员、62辆消防车,才将其扑灭。
在这三起骇人听闻的火灾中,你大概注意到了一点,描述中都提到了一个词——保温层。
这种保温层使用的是一种名为挤塑板的材料。挤塑板由聚苯乙烯制成,聚苯乙烯分子结构不吸水,因此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防潮性,并且防腐蚀,一次可用30到40年。
挤塑板从上世纪90年代由欧洲流入我国后,迅速抢占了各大市场,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保温材料,被人们蜂拥着贴到了楼外墙上,暑天积热,寒天放热,大大提高了房屋的舒适度。
但由碳氢元素构成的聚苯乙烯,本就是一种易燃的材料,由于使用时是铺设在外墙,一旦燃起来,火焰会垂直而上,祸及整栋大楼。
从外墙烧起的火,很难进行内攻,只能依靠消防车从外部喷灭,但消防车射水面积小,供水强度低,短时间内难以将火势控制住。
挤塑板在燃烧时还会释放大量烟雾,既伤害人的身体,又污染大气,危害性极大。
在使用挤塑板前,人们也考虑到了起火问题,对其进行严密包裹,以便阻燃。
这样确实不易着火了,可一旦烧起来,开始时由于密封环境里氧密度低,烧得不明显,人们很难察觉,等产生一眼就能看到的明火时,已到了不可控的程度。
这样一种夺走了无数生命的材料,本应如过街老鼠般遭人唾骂,可事实是很多建筑物依然在使用,这又是为何?
过错在于人
比起挤塑板,其实火更加的危险,但人们并没有禁止用火,由此可见,危险的往往不是无知无觉的事物,而是错误的使用方法。
挤塑板并不是唯一的保温材料,在《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》的四个分级里,挤塑板属于B2级,在它之上还有两级材料可供选择。
但更高级的材料虽然防火性好,保温性却较为逊色,并且只是不易燃烧,其它的安全性未必见高。
就如评为A级的岩棉,在使用时,常常因与粉刷层软硬度不相宜,受热胀冷缩而导致保温层破裂。
如此一来,保温层便失去了该有的作用,还可能因为破裂脱落,伤害人身。
这样一比较,挤塑板成功脱颖而出,成为更为理想的保温材料。
并且挤塑板使用得当,也能很好避免火灾,比如原产的欧洲地区,火灾发生数量就不是很多,这是因为他们的施工现场管理的好。
比如他们在保温板外层喷水泥浆时,往往十分到位,保证将其全部封闭,但引进国内后,某些建筑工地没有认真对待,保温板甚至还有裸露,就合格验收。
在粘贴保温板时,工人也只是做了点粘,板与墙之间还留有空腔,里面存着的空气,日后就是火灾的帮凶。
施工中的挤塑板,也时常引发灾难。
原北京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王庆生曾对2007到2009工地火灾进行统计,在关于保温材料起火的事件中,有85%发生于进入施工现场和上墙时段。
这不是以偏概全的批判,国内也有兢兢业业的工人,一丝不苟的建筑企业,欧洲也有偷工减料的工程。
但就保温材料问题上,我们不光引入他们的产品,还要学习他们如何使用,不然就是引狼入室。
只是比起与危险的材料作伴,更应该研究出一种既安全又保温的材料,有无可能,只能说未来可期!